您当前的位置: 学子心语内容页

Join Yuanhang, Study Abroad!

臺行札記——异乡人在台湾

姓名:李张茜

年份:2017年

学校:辅仁大学

项目类别:交换项目

 

最近因为《当你沉睡时》迷上了李钟硕,于是补了之前他演的一些剧,目前在看的一部是《异乡人Doctor》,讲述的是一个小时候被迫留在朝鲜的韩国医生长大后回到韩国的故事。其实说实话,我觉得我在台湾这些日子完全也是以一个异乡人在生活,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次长达135天的台湾自由行罢了。

嗯,既然提到了韩国和朝鲜,我想多说两句。

其实来台湾之前我对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近代那场战争以及三八线、核武、间谍这些名词,来了台湾后发现,其实朝鲜被叫做了北韩。听多了“北韩”这个名词,以至于我在国际私法这门课上忍不住地问了同桌一句“你们是不是不承认朝鲜是一个国家?”后来看了一些朝韩相关的电视剧和电影,包括有名的《共同警备区》、《太极旗飘扬》以及《辩护人》才逐渐了解到朝鲜族这个民族的伤疤。

其实在朝鲜人和韩国人的眼里,大家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只是大家都想着统一对方而已。《共同警备区》讲述了三八线板门店军事区南北方戍边士兵暗自往来并建立友谊但最后成为悲剧的故事。(一句话概括剧情大概就是这样吧,但是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不同于《太极旗飘扬》对战争下的人性、亲情的刻画,《共同警备区》让人心情更加沉重。简言之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历史不仅是面镜子,历史也是一部电影,可以通过观看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处境。

好了,说完朝鲜半岛,我还是回到台湾吧。

——————————————————————我是分割线,以下是正文。

异乡人在台湾

1、    我想念一切跟辣相关的东西

作为一位湖南人,离开了湖南来到北京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但来到台湾后才体会到游子的心情,因为我真的十分怀念与香锅、干锅、火锅、麻辣烫、米粉们在一起的日子了。

不得不承认台湾确实有很多美食,来台湾之前就已经被各大社交网站,各种推送安利了无数台湾美食攻略。对,我刚来这里的时候也是非常喜欢卤肉饭、牛肉面、凤梨酥、珍珠奶茶们,但是半个月之后吃遍了辅大的514巷和建国一路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舌尖的空虚与落寞。想起半夜躺在床上对室友念着“香锅、干锅、火锅”的我就真的是感到心疼。

因为之前在广西游玩的经历,明白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是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湖南人、四川人爱吃辣是因为要祛除由于阴雨潮湿的天气导致的体内湿气,而在广西这种湿热的地方吃辣只能招致满脸的痘痘,所以对于台湾的饮食便没有了抱怨,而是学会了接受,并且,最重要的是:继续开发这片土地上的美食啊~

 

辅大圣诞广场

 

所以过了两个月之后,自己已经渐渐熟悉且接受了台湾的食物。已经习惯了早上九点去辅园点一份玉米蛋饼,中午去仁园吃一份60台币左右的自助餐或者去514巷、建国一路觅觅食,晚上去514巷外带一份豆花或者去果之霸买一杯果汁。日复一日。

我跟室友说,其实我们的胃已经习惯了几乎都带甜味的湾湾食物,但是心里还是想念香锅、干锅、火锅、麻辣烫们。

2、    你在說什麼?我在說什麼?

在北京的时候,我一开口大家应该就能知道我是个南方人,甚至有时候稍微不注意一口塑普也会飙出来。而到了台湾之后,不管你分不分得清nl,有没有后鼻音,能不能发出卷舌音,一开口,对方就已经知道了你来自对岸。

我还记得有一次坐公交的时候,车上只剩下我一个乘客了,司机师傅问我说:你是哪里人?傻傻的我回答:我是大陆来的。对方说:我当然知道你是大陆人,我是问你是哪省人。哈哈哈哈,尴尬。然后我说,其实台湾人去大陆的话,一开口我们也知道你们是台湾人的。他说:你们大陆的口音哦,每个地方都不同,哪个口音起起伏伏的真是好玩。如果是昨天之前回忆起这段,我可能就以“于是我就笑了”结束。但是昨天看完《国家宝藏》第一期之后,我觉得我还需要多说点什么。

对《国家宝藏》这个综艺的了解说最先是在VISTA看天下的微信推送上看到的,当时被王凯扮演的乾隆的审美给逗笑了,加上网上铺天盖地的好评,于是在2017126日中午,我打开了B站。

故宫博物院的三个宝贝,说实话,我最熟悉的或者说我知道的是《千里江山图》,因为前段时间故宫举办了《千里江山图》及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对故宫排起的长队以及朋友圈同学和老师们的打卡与刷屏记忆犹新。千里江山图前世今生的故事并没有十分感人,因为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在画下它的时候已经决定了它自身的意义完全可以超越其他。而乾隆时期的“瓷母”,也就是“各自釉彩大瓶”,我也只是记住了乾隆浮夸的审美,“瓷母”自身所代表的中国制瓷技术的高超以及盛世下的自信的风采已然被盖过。

而最后一件宝物——石鼓,在我没有看正片之前,我甚至都在思考,为什么故宫和导演组要选“石鼓”这样一件文物,故宫文物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它?并且还是压轴出场?不就是一个刻着小篆的石头吗?那么多的甲骨文碎片,那么多刻着金文的鼎,为什么偏偏选了它呢?直到我听到梁家辉那段话以及“文物南迁”的故事。

张国立说着陕西话,梁家辉说着粤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交流,因为什么?因为汉字。而石鼓上记录着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石刻文字。

我来台湾之后,学习了一点点日语,又看了很多韩剧知道了一点点韩语的知识。日文和韩文都是表音文字,知道了日语的五十音和韩语拼音就能读出这个字,但是我们的中文却不是如此。中文作为世界上最难的表意文字,知道了音并不代表就知道了怎么写,知道了怎么写不代表就知道了怎么拼读。但是,反过来一看,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才能让操着各种方言的中国人得以交流。

所以,纵然台语、闽南语、粤语、湖南话、国语的腔调各不相同,但我们都使用着自商朝以来的汉字,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不管你承认与否,骨子里,文化上我们都是中国人。

 

辅大真善美广场

 

3、    除了疯狂地买买买,我是一名标准的大陆观光客

趁着记忆还算清晰,回忆一下和前室友、现室友的高雄-小琉球-垦丁之旅。

大一的时候在凌峰玩,每天晚上跟队友在操场嘻嘻哈哈,基本上半个月就会出一次队,一点都感觉不到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宝贵,所以在身边的人看来,我是一个很爱玩,爱疯的人。但其实我骨子里可能还是一个很宅的人。寒暑假在家的时候,除了一日三餐需要下楼之外,其他时间我都可以在我的床上度过。大一的时候我跟一个朋友说起,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睡下午觉,下午觉不是中午的午睡而是可以睡一下午睡到天黑的那种。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为什么人从下午睡到晚上醒来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大概从光明一下过渡到黑暗的那种感觉给了人一种时光飞逝的恐惧感吧,特别是当身边空无一人的时候。但我可能就爱那种恐惧感和孤独感吧,经常在嘈杂中度过,偶尔的恐惧和独处反而更加可贵。

废话说太多了,切入正题。

12.8日下午两点从台北车站出发,台铁129次列车开往高雄,这是三个月来我第一次出台北。也就是说过去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一直窝在台北,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淡水渔人码头了。可谓是非常宅的一个交换生了。

列车一路往南,台铁的速度不快,我望着窗外缓慢而过的景色,仿佛回到了江南。过去的两年里,我往返北京——长沙共八次,但其实每次基本都是傍晚出发,所以根本看不到窗外江南的景色。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有上午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以及身后坦坦荡荡的华北平原。

而这次在台铁上看着窗外台湾的景色,我想起了以前看《翻滚吧!阿信》。阿信和菜脯犯了事,坐火车离开家乡宜兰逃往台北的时候,阿信在火车上倒立着,因为父亲告诫他的那句话:「想哭的時候只要倒立,眼淚就不會流出來。」阿信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窗外就是呼啸而过的典型台湾南部风光,阿信也离宜兰越来越远。

台铁跟台北捷运一样,使用四种语音播放讯息,分别是国语(普通话)、台语、闽南语和英语。伴随着那句“各位旅客,高雄站到了”的响起,这次旅程才算真正地开启。

关于旅途中的风景其实没有很多要写的,对于我来说,我的文字其实很难比图片更有说服力。小琉球和垦丁都是海边小镇,景色其实无二异,宣传的区别在于小琉球是一个离岸小岛,来去需要坐船,而垦丁的特色在于是台湾的最南端。作为一个生活在内陆的湖南人来说,看海、拾贝、走在沙滩上吹着海风已经是一件特别吸引人的事情。

好了,说了这么多七七八八的事情,一句都没有提到学习,好像真的把来台交换这件事变成了赴台旅游。哈哈哈哈,最后还是谈点跟学习相关的事情吧。

4、亚细亚的孤儿

其实来台湾之后整个人真的比在北航的时候要轻松很多,毕竟课程少了很多,而且平时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我一共选了九门课,六门法学专业课、两门通识课和一门体育课。法学专业课主要是台湾的商法和国际法。

我原以为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这种课程,因为带着国际二字,所以应该两岸的授课内容不会有很大差异,而对于商法,由于两岸的社会制度、政府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的不同,授课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异,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台湾的商法和大陆的商法其实大同小异,虽然说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在商法这个领域(主要涉及公司法和证券交易法),全世界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在台湾学习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也是非常奇特的体验。

写到这里的时候,字数已经过了5000了,我本可以停住笔不写了,但是,还是多说两句吧。

除了法学专业课外,我还选了两门外系的课来抵文实通识课。一门是中文系开的《荀子》,另一门是宗教系的《基督宗教概论》。

我之前发朋友圈说:听中文系的老师讲荀子生活的时代,讲春秋战国,那刻真的觉得文化上我们是一脉相承的,从文化体系上来讲,两岸同根同源,无法分开。

在众多可选的可抵西方经典研读的课中,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宗教概论》这门课,原因是我真的很想了解一下基督宗教的历史,之前文实读《忏悔录》,说真的,非宗教背景,非宗教环境,无宗教知识下去读这门一本宗教经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决定从最基础的开始。这门课是和辅大宗教系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一起上课,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跟宗教系大一的孩子们讨论耶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督徒、佛教徒以及无神论者在同一间教室发表不同的看法,想起上学期文实宝宝们讨论《忏悔录》,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之后跟着老师的授课进程读了《创世纪》、《出埃及记》等书,对基督宗教的认识确实深了一点。过去的我总是郁郁于自己没有信仰,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总是怀着悲观的态度,甚至会很羡慕那些有信仰的人。而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大可不必这么想,对于那些犹太人、基督徒来讲,他们的信仰其实也是来源于他们民族的历史,没有人是直接就信仰了一个宗教,宗教信仰的背后是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影响。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中华文化,也有着我们奉为圭臬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形成宗教的形式,而是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已,比如儒家文化。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这门课,那么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读圣经,都不会主动去了解基督宗教的历史,也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身有新的认识。

所以,在台湾学习其实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很感谢那些教授我课程的老师们,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们,感谢交换,让我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认识自我。

5、来自异乡人的总结

不知不觉已经快要6000字了,本来我还一直在担心5000字的交换报告要怎么写,要怎么凑够这个字数,但是动笔之后,真的感觉要说的话其实有很多。

作为一个大陆人在台湾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异乡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