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里斯本时就被她满城市的上坡下坡惊艳到了,一个如此发达的城市居然就建在丘陵之上,里斯本也正因市内坡街遍布被称为七丘之城,这对在中国北方生活了20年的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像是一个惊喜,开启了我即将在里斯本度过的将近半年。

从学校广场向远望去
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什么都好奇,发现有什么新鲜事物也总喜欢拿和国内自己熟悉的比较。刚来看到机场的出租车都是奔驰车,而且大马路上流行的车型也国内不同,是两厢车,国内一般流行三厢车。就载物功能来说,两厢车要优于三厢车,至于为什么国内普遍偏好三厢车,我还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是汽车最初传入中国时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造成的,国人觉得两厢车不像是轿车,看起来不洋气,所以曾经有汽车品牌策划在中国推广两厢车也以失败告终。由这一点我思考了一些关于文化的问题,其实有些东西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人们作何选择往往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再往深思考,虽然世界各地有多种文化,各有特点,但到目前为止,人类也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还没有与地球以外的文明接触,由此想一想,现在公认的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事情或者道理是不是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错误的,是不是也有某些是不准确的,是存在局限的?我想这种情况一定存在。

里斯本海边
在葡萄牙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交换期间,关于国外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差别我也有一些思考,发现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的就业等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国内学生一样,都有一些疑惑。但是有一个让我非常敬佩的一点就是课堂上以及自习室内的同学学习都非常认真,经过和当地学生的交谈的得知,主要原因是葡萄牙人高中毕业以后除了上大学之外还有其他很多选择,有一定数量的人会高中毕业直接就业,而且大部分人觉得不上大学也没什么,上大学是一种选择,所以校园内的人大部分是自己选择要上大学继续学习知识的,所以自己本身就很有动力去学习。再说上课氛围,我觉得这里的上课氛围比国内好得很多,上课没有玩手机的干乱七八糟的,大家都很认真听,有哪里不懂得地方,直接打断教授请教,大家都觉得这样问问题很正常,氛围很好,虽说国内打断教授问问题教授也不会怪,但是课堂上有人这样做的概率几乎为零,我觉得有种原因可能是觉得这样做丢份吧,部分有问题的也是下课去找教授私聊问问题,课上教授与学生的交流极少,氛围一般都是教授在讲台上兢兢业业讲课,学生下面听的听,不停的不听,仿佛两个种群没有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国外上课氛围好的原因是不强制学生来上课,上课是教授给你讲授知识的一个机会,既然是机会,抓不抓住就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来上课的都是真心想来课堂学知识的人,不想上课的就干脆不来了,所以课堂氛围才好。虽然不能说这种模式一定是好的,但是课堂氛围比国内好是事实。

里斯本街头电车
还有就是一个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的特色就是几乎每个课程都有project,一般课程的成绩包含60%文化课成绩加40%project成绩,大家都很重视project。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课学习知识,用project实践学习到的知识的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够一定程度了解到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能干些什么,以及在使用知识时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有哪些地方存在漏洞,并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对知识的学习效率更高,对知识的学习更透彻。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国内学校学习的。而且做project时大家是组成小组一起做的,这样的话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会增强交流,成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促进进步,这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
另外气候方面,葡萄牙里斯本的宜居也是一大优点,夏天虽然太阳大,但是有阴凉的地方会很凉爽,另一方面冬天也不会太冷,可能是临海的原因吧。里斯本也是非常漂亮的旅游胜地,当地人相比欧洲其他国家会对外地人更加友好热情。举几个例子,过没有红绿的马路时,行人往路口一站,过往车辆都会自动停车等行人过马路,有好几次我因为自己搞停那么多车,还有公车上的那么多乘客,觉得很不好意思,哈哈哈,不过后来入乡随俗习惯了,由此可见当地人素质还是很高的,另一个例子就是问路人路他们都会超级热情给你之路,怕你记不全还要重复很多次,有一些细节还要再三叮嘱,有几次问路,其实我已经知道怎么走了,他们还要给我叮嘱很久,既感动又觉得搞笑。
在葡萄牙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交换的这一学期以来自己收获很大,很感激北航国际处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我的支持。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抓住机会,出国交换体验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收获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