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姓名:王前年份:2017年学校:台湾大学项目类别:交换项目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行李……”

一、开篇:我与台大的相遇

第一次来台大是16年暑期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到台湾。当时是在辅仁大学参加暑期课程,搭捷运到台大这边要一个多小时时间,但我决定去看看台大校园,看看校园里的傅钟。犹记得第一次到台大时候的狼狈,我和同行的学姐手机都没有网络,两个人没头苍蝇似地在校园里瞎晃,竟然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傅钟跟前,而后踏入了椰林大道。还记得那天的天气甚好,灿灿的阳光将挺拔的椰子树“打”在地上,显得格外和谐与舒展;绵延的椰林大道,大气而通透,落日的余晖下,令人感到格外舒畅。沿椰林大道向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极具气势的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与校园环境相协而又不落俗套,学姐告诉我:那便是著名的台大的图书馆了。之后又在校园里晃了一会儿,途径小椰林大道、醉月湖,最后从新体那边的门出去。台大真的好美,有一种东方美!这是我当然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期待着能够有人带我转转台大,能与这边的老师学子进行一些简单交流,让我对这个充满魅力的学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但当时的我并未有任何到这里来念书的想法,也不知道这样一个愿望何时能够实现。

幸运地是,一年之后,我便再次登上了飞往台北桃园机场的班机,这次的目的地恰是台大。选择在大三上来台大交换一个学期并非是突然的想法,而是经过了深重的斟酌与考虑,花费了很多心血。但一年前的那次到访却的的确确无形中将我与这所全台最好的大学联系在了一起。

二、课程

前来交换最基本的任务自然是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台大的经济系和管理学院各科系课程设置非常充分与全面,这让我能够在这里找得到几乎所有想修的课程。但选课本身还是一个考验,无论是线上选课系统的操作、加退选的方案,还是授课教师的情况,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为了顺利选到心仪的专业课与通识课,我折腾了不知多少个夜晚,请教了许多人,最终还算圆满地选到了自己想要选择的课程。特别要感谢的是13级的彭程学长,在选课问题上他给了我非常耐心、细致的指点,让我处理起来事半功倍。

在台大我一共修了7门课程,旁听了两门课程,涉及到的开课院系包括经济系、工管系、国企系、财金系、社会学系、历史系、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政治系,在人文社科领域跨度蛮广,接触到了不同系别风格迥异的老师和同学。

我很想细致地谈谈我接触到的几位老师,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说是我在台大最大的收获,但在这里还是不细致展开了。他们大多是美国名校的博士,不仅在研究领域很有成就,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对待学生的耐心亲切更是令人充满敬意。他们的形象与教诲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课下,我与其中的很多老师都有过充分的交流,受到他们很大的帮助,感激之情难以言说。

三、台大图书馆

台大校园中我最为喜欢的还要属图书馆。台大的总图书馆是全台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台大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气势宏伟而又不失典雅,让人白看不厌。犹记得大一暑假时初到台大,顺着椰林大道走到总图,两排椰子树、一片大草坪与总图的大门相映成景,再配以夕阳的余晖,实在是美不胜收。总图里面的风格偏古朴,有很多中式的木质桌椅、书架,辅以深色的地毯,使人走入其中,便感受到铺面的书香之气。除却海量的书籍外,图书馆里还布置有沙发座以供人们休息,有一件件小小的研究室供研究生与博士生使用,有专门的讨论室,有影印区,有上网冲浪区,有诸多电脑供学生查阅资料,甚至还有最新款华硕电脑的展示体验区域……一楼的期刊区不仅收录台湾当地的期刊与一些国际期刊,也有大陆各个领域的顶级期刊,甚至包括诸多大学的学报。休闲阅览区有各式各样的杂志,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你可以取一本自己喜欢看的期刊或报纸,坐在椭圆形的沙发阅览区(每个座位都配有平板电脑和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休息时朝后望去就能看到总图后面那片漂亮的大草坪,诸多小孩在草地上玩耍,还能望见远处的101大楼……这实在是一种享受!

图书馆三楼有一个著名的“哈利波特图书室”,那实际是台大的人文图书室,收录的都是台大校友、老师们的书籍著作。图书室的面积不算太大,但布置甚为精美,颇有魔法世界的味道,当人们置身其中时,真的仿佛置换了时空。每当有朋友来台大参观,我都一定会带他们到三楼看看,他们亦都会为这个房间的布置所惊艳!

总图的负一层有一个24小时的自习室,大概有八百多个座位,需要刷卡选择座位后进入。自习室的对面有自由讨论区与影印室,这些都可以说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条件。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不太喜欢在通宵自习室自习,气氛多少有些怪诞和压抑。

台大的总图实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每层都有每层的风格与特点,有些层有电影放映室,可以约三五好友租借影碟(图书馆提供),一起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有些层有新书展,会将最近获奖的新书展览出来供大家了解;有些层是参考书库,是老师们推荐的课堂参考用书,这些书不能外接,只能在阅览区使用,避免了学生借不到参考书目的窘境……此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极好,让你切身感受到台湾的人文之美。

恰因如此,台大的总图书馆也是台大人最为自豪的地方之一。

但我个人最常去的实际是台大社科院的图书馆,是近年来新建的一个小图书馆,依附于社科院大楼而建,坐落于水榭之中,建筑漂亮且设施先进。最重要的其实是社科图距离我的宿舍大概也就一百米的距离,去上自习实在是很方便。社科图的藏书虽不算多,但社科领域的知名书籍基本都有所涵盖,而且还整理了诸多几十甚至上百年社科领域学术期刊,当然还有一些大众期刊,像是《经济学人》、《财富》之类的。举我们熟悉的《经济学人》杂志为例,社科图不仅会在每周提供最新的版本,还收录了自1843年到2017年所有的《经济学人》杂志,按年份为单位整理成册,供读者使用。在丰富的资源提供下,我每周都会抽时间阅读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有时也会读一些其他的英文、中文期刊,也会不定时的翻翻过去几百年的一些杂志,虽然看不太懂,但有一种神圣感,仿佛嗅到了历史的味道。

此外,同总图一样,社科图也会每天更新台湾各大知名报纸以及少数国际报纸,当大的事件发生时,我常常会一口气翻阅诸多报纸的版面,对比来看,以求对该事件更为全面的认知。

每天晚上从社科图自习出来,步行回宿舍,抬头便能望见远处流光溢彩的101大楼,身后是静寂的台大校园,仿佛洗去了一天的疲惫……

四、台大生活

1、宿舍

我在住的国青宿舍据说是在台大偏差的,不过关键是位置很好,国青大楼夹在两栋法学院的楼中间,经过法学院就是社科院,上社科院各科系开的课以及在社科图书馆自习都非常方便。国青宿舍的房间也分两个档,我被分在了偏差的那一档,当然住宿费也是最便宜的。宿舍的房间很小,屋内没有阳台,有点大运村的感觉,不过实际可利用的空间还是比大运村的房间大不少。每间房可住两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大的书桌,对交换生来说似乎很难摆满;床下面不是书桌,而是很大的柜子,对交换生来说其实也很难放满;进门口处有类似大运村上床的台阶,台阶间隙处可以放鞋子等杂物。房间虽然很小,但颇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房间里不仅有空调、风扇,还有可供通风用的排气扇、排气窗,排气窗还可作镜子使用。宿舍每一层都有功能强大的洗衣机、烘干机、脱水机,有一个公共小阳台供晾晒衣服,盥洗室的设施也都很新,有两个24小时热水的浴室(一男一女)。宿舍楼下有一个自助餐厅,有一个小型的礼堂、健身房以及自习室,一楼是大堂,有读报区、信箱,还有一家711。我非常欣赏的一点正是,虽然地方不大,但却可以设计的非常精致、细节化,使人住得还挺舒服。当然除却我们这个价格最便宜的国青二楼之外,国青四楼、以及水源、长青宿舍那边,都是独立卫浴,房间也都很大。

2、饮食

台大校园零星有几个食堂,规模都不大,但可供选择的还算蛮多。饭食整体偏清淡,日式、韩式风味的窗口较多,尤其是日式。除却类似于北航的“风味窗口”,这边的食堂特色是有自助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菜品,最终根据重量计费,称重时不会将肉与菜区分开来,都是一起称,只看最后的重量。蔬菜、肉类的种类都还算多,也有少部分海鲜可供选择,而且较清淡,不油腻,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带辣味的东西。作为一个不吃辣、喜清淡的山东人,这样的饮食真的算很合胃口了。当然了,我会经常听到四川、云南、湖南等地来交换的朋友抱怨:无滋无味、没有辣椒刺激的菜品往往让他们难以下咽。

由于台大地理位置很好,学校周围密密麻麻各式餐厅,以简餐和日式料理为主。尤其是日料,实在是太常见,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各具特色,且价格不算太贵。学校北门出去著名的“118巷”是社科院学生和法学院学生常常光顾的地方,在这条小吃街上可以吃到各色风味的食物,也可以买到新鲜的水果与可口的饮料。从学校西门出去是公馆商圈,密集分布着各式餐厅,各价位的都有,以及规模不大的公馆夜市。整个公馆商圈从西至北,规模蛮大,到了晚上甚是热闹。周四下午完成了一周的课程后,我常常到学校正门对面去吃回转寿司或是著名的台北牛肉面,饭后华灯初上,我在街上简单晃一晃,看看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而后便过街进入台大校园,反思一周的学习与生活。

平日里吃饭是一个很舒心的问题,因为有诸多式样可以选择,有时甚至一周都不会重复。比较让人伤脑筋的是周日,周日的时候不仅图书馆关门早,学校里大部分食堂也都不开,基本上只能选择自助窗口和麦当劳。校外的话倒也还好,不过受当地政策影响,很多餐厅也不怎么开,感觉有些冷清。

3、天气

对我而言,台北是一个宜居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除却这里的天气。夏日的台北,白天极为闷热,午后还常常下雨,让人一刻也不想在户外待,整个人都懒洋洋的,似乎做什么都急不起来。热其实也还好,关键是太常下雨,尤其是进入十月份以后,鲜有晴天。我是一个不太喜欢下雨的人,下雨天是总会感到莫名的忧郁,喜欢一个人猫在屋里听着熟悉的音乐翻阅老照片。来到台北后,我努力让自己在心理上有所改变(天天都下雨可以,天天都忧郁哪行!),慢慢地也多少有些习惯了出门打伞的日子,但心里头仍不自觉地盼望着雨停后的晴天。湿热的气候也往往意味着蚊虫多,再加上我们宿舍后刚好是一个小花园,时常同各式蚊虫作斗争也慢慢成了生了生活的乐子。

台北气候的优越处是秋天蛮长,或是说当地的冬天对我来说算是秋天。二十多度,风是凉爽的,天上不时会飘落雨滴,乌云散去时天空则美得醉人。这种感觉像极了七八月份的英伦,令我不时地怀念在伦敦的那二十多个日夜!

五、未完待续

扯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耐着性子看到这里。这篇交换总结,看起来有点像是流水账,其实这也符合我这篇写作的初衷:白描一下台大基本生活的点滴,以后读起来能勾起自己的回忆,脑海中浮现出台大的点点滴滴,也便够了。

在台大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独处的时刻,身边大多是陌生的面孔,有时不免会感到孤独,想打开微信找个人有的没的聊上几句;但独处也带给我更多的个人思考,我常常一个人独自漫步在台大校园的各个角落,反思我在北航两年来的大学生活,思考充满未知的将来。

即便是对生活的基本白描,我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到,期待着能够不断完善,让这篇文章真正寓于记忆之中。

几个月的独自生活让我更加感念与珍惜身边的人。感谢学校国交处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交流交换平台!感谢我的家人对我每个决定的默默支持!更要感谢学校里的老师、辅导员以及同学们,在我不在北航的日子里,他们包容了我太多,也帮我分担了太多,感念于心!

“街道冷清心事却拥挤,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我终将擦肩而去……”

台北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台大是一个丰沛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坦诚来讲,我很喜欢这里(除了这里的气候),也很幸运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日子,但我终究不属于这里。即便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印记,也只是想着常回来看看而已。我属于中国的北方,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最亲爱的人们,那里的气息,最令我感到熟悉……

姓名 王前 年份 2017年
学校 台湾大学 项目类别 交换项目